您好,微网欢迎您! 登录  |  注册
汕头公司 |  深圳公司              咨询热线:400-830-8248               微网优点  |  视频介绍 |  服务支持
开店咨询
咨询电话:400-830-8248
微网商学院
中国领先私域电商学院
网络商学院
首页 > 经验分享
阿里京东,“去中心化”大势下谁主沉浮?
文章出处:微网  更新时间:2015-11-10  点击率:
电商“双十一”大战厮杀正酣,京东联合品牌商连续11天在微信朋友圈做广告,更是将这场大战推向了一个新高潮。补齐物流短板的平台电商阿里,新增社交红利的自营电商京东,形成了稳定的双寡头竞争格局。守成者也好,进击者也罢,在电商去中心化的大趋势面前,都需要做出自己的抉择。这次,京东走在了阿里前面。

    电商“双十一”大战厮杀正酣,京东联合品牌商连续11天在微信朋友圈做广告,更是将这场大战推向了一个新高潮。补齐物流短板的平台电商阿里,新增社交红利的自营电商京东,形成了稳定的双寡头竞争格局。守成者也好,进击者也罢,在电商去中心化的大趋势面前,都需要做出自己的抉择。这次,京东走在了阿里前面。

 

    格局:变量变常量的新常态

 

    苏宁站队阿里,京东结盟腾讯,这样的电商新格局在两年前是不可想象的。要知道,千亿营收的苏宁坐拥1700多家门店和媲美京东的物流体系,完全有可能成为电商第三极;而腾讯手握QQ和微信两大超级流量入口,其电商业务在很多人看来具备很大的想象空间。

 

    但现实是,苏宁接受阿里283亿的战略投资,腾讯放弃自有电商业务并入京东。苏宁和腾讯,在电商行业,说到底仍属于变量。这种变量的作用,不在于两者相加不超过5%的市场份额,而在于二者分别手握的物流、社交入口两大独特资源。

 

    市场真正PK的对手,仍是阿里与京东。阿里与京东相比,基础资源方面最大的短板就在于物流,联手苏宁显然补齐了阿里短板。

 

    但京东的战略合作伙伴腾讯显然更给力——不仅将电商业务完全并入京东,更在QQ和微信这两大社交利器上为京东导流。

 

    苏宁和腾讯这两个变量,在分别与阿里和京东联手后,已经成为常量。阿里补齐物流短板,在模式上并没有根本性变化,算是一种完善和修补;京东新增社交红利,则是开创了新的电商模式,具备更大的想象空间。

 

    从财报上的数据看,上半年,京东交易额同比增长89%至人民币2020亿元,而阿里同期的交易额同比增长37%至1.3万亿元。今年二季度,京东营收同比增长61%,而阿里同期的营收增速为28%。无论从交易额还是营收上,京东的增速都是阿里的两倍以上。

 

    “阿里+苏宁”与“京东+腾讯”两大势力的博弈会产生两大影响:一是“老大、老二角力,老三出局”的状况会出现,电商双寡头格局落定;二是京东增速高于阿里的现状将持续,二者在增速方面的差距甚至会进一步扩大。

 

    模式:维稳与进击的博弈

 

    平台型电商和自营电商如今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。曾经认为京东模式必败无疑的马云,如今也开始重视重业务的布局,特别是物流、线下体验店和O2O服务,而这些都是京东的特长。为提升用户体验,马云不吝推翻自己的话,向京东学习。

 

    京东的变化在两方面:一是没有死板地完全自己采销产品,而是有步骤的引进开放平台商家,这无疑会对提升京东的利润率有帮助;二是借腾讯之力,探索“社交+电商”模式的新通路。

 

    两者对比来看,阿里趋于保守,而京东更为激进。其实这也不难理解,作为电商老大的阿里,维稳守成比激进创新更重要;而追赶者京东,则必须有大刀阔斧的颠覆之举,才能一举击败阿里。阿里平台模式已不必过多分析,反而是京东的“社交+电商”新模式,更值得关注。

 

    “京腾计划”是检验这一新模式的最佳实践。这项合作,主角看似只有京东和腾讯,其实还有重要的第三方,那就是品牌商。京东和腾讯的合作,带给品牌商的是一种全新的服务。

 

    在“京腾计划”的支持下,京东自营商家、开放平台商家都将有强大的社交电商营销通路,商家可以自主投放社交广告,并闭环式引流到自己的京东店铺或活动专题,在体验和转化率上都得到提升。

 

    商家最想要的是品牌曝光和用户属性、行为大数据,“社交+电商”在这方面无疑具备天然的优势。例如,从11月1日至11日,京东就联手38家品牌商,在微信朋友圈连续做11天广告,派发25亿元优惠券,覆盖8亿人群。

 

    京东此举可谓“一石三鸟”。首先,拉拢了品牌商,京东作为电商平台为品牌商带来新的导流玩法和大数据沉淀;其次,彰显了京东“品质购物”的格调,与一线大品牌携手密集出现在亿万用户面前,京东在品质、服务方面良好形象会进一步提升;再次,培养了用户微信购物的习惯,为后续的大数据挖掘、深度营销打下了良好基础。

 

    连续11天联手品牌商在微信朋友圈做广告应该只是一个开始,京东的社交电商玩法一定会向纵深发展。从开放一级黄金入口到朋友圈广告,从信息流广告到真正基于消费大数据、社交大数据的个性化推荐,社交电商具备美好的想象空间。

 

    社交电商的诞生和发展,对京东、腾讯和用户而言都是利好。京东由此获得更多品牌商的支持,在占据社交电商高地的同时,营收规模和盈利能力会加速提升;腾讯借京东完成了对阿里的阻击,并且为社交产品的流量变现探索出新的模式;得益于社交推荐的品牌背书和完善的支付、配送体系的支持,用户则获得全新的购物体验。

 

    趋势:去中心化的未来

 

    从电商未来发展趋势来看,无论是阿里还是京东,都必须看清一个方向,那就是去中心化。电商平台聚集大量品牌商,阿里、京东的SKU数量高至几千万甚至上亿,在这样庞大的数据下,消费者的选择权其实很弱,更多的消费选择还是受平台推荐、品牌商广告投放的影响。

 

    在这样的状况下,平台是中心,商家依附平台,用户也只有有限的选择权。这样的商业生态尽管有其形成的合理性,但从长期看,必然要做出改变。

 

    客观地看,以阿里为代表的平台型电商很难做到去中心化,毕竟平台模式是其商业根基,“商业地产+互联网广告”模式,足以保证其轻松规模盈利。一旦去中心化,平台的话语权将降低,流量也更为分散,而这显然不是阿里所乐见的。

 

    对于品牌商和用户而言,去中心化是有内在需求的。品牌商不希望被平台绑架,在流量方便受制于平台,在没有强势广告投放能力情况下,自己的产品无法触达消费者。而用户需要的是最优性价比的产品,但在海量的商品中“淘宝”,是一个几乎无法完成的事情。

 

    电商去中心化,可能的路径有两种:一是基于大数据的推荐。如同《今日头条》做的算法推荐类似,基于用户属性、行为数据的大数据分析以及个性化关联推荐,是电商平台必须具备的能力。

 

    二是基于社交关系的推荐。口碑评价、个人品牌背书在社交化推荐中起到重要作用。基于社交推荐而非平台推荐的商品,对用户而言更具吸引力。

 

    电商增加社交基因,一方面可以获取更多有关用户行为的大数据,为大数据个性化推荐助力,另一方面将更接地气的社交推荐而非平台推荐引入,创造用户购物新体验。

 

    太平洋足够大,容得下中美两国。需要有此胸襟的不仅是政治家,也应包括企业家。在双十一大战遍地狼烟的当下,笔者也想说,其实“互联网+零售”市场足够大,同样容得下阿里与京东。只是,在去中心化的发展方向面前,阿里比京东要做更多的思考。(文/IT科技观察)

 

    文章编辑:微网网络   最好的微信商城系统尽在Micronet微网

    如需了解微信商城,可报名申请或拨打全国免费电话400-830-8248

声明:本网部份文章为转载文章,在每篇文章底部有说明,文章的观点和立场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,不代表微网立场,若是文章转载中有侵范您的权益,请发邮件到 493149@qq.com或致电13922854199通知删除,谢谢!

在线咨询

免费电话 免费热线:400-830-8248  

微信咨询  

注册开店

代理加盟

返回顶部